时隔50天后,10月5日,远洋服务披露了收购控股股东旗下物业公司(原红星物业)的详细内容,通读完收购公告后,物股通有两点比较深刻的印象。
低估值收购了高估值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根据公告描述,股权转让协议项下的收购事项代价(人民币5亿元)由股权转让协议订约方经公平磋商,并经参考(其中包括)以下因素后厘定:
(1)根据独立估值师戴德梁行有限公司使用市场法进行的初步估值,原红星物业于2022年6月30日的公允价值人民币5.07亿元;
(2)原红星物业的现有业务运营,包括项目数量、面积、位置、区域布局、交付时间等;
(3)原红星物业的业务前景,包括待交付的合约建筑面积及新增值服务业务的机会;
(4)收购原红星物业所产生的未来协同效应、成本节约及潜在商机。
独立估值师戴德梁行采用了市场法的估值方法,并通过对标21家在港上市物业公司的平均市盈率,考虑市场流动性及控制权溢价两大因素后,给出了9.2的市盈率倍数。
经过一顿测算,最后给出了红星物业5.07亿元的总市值,并被交易双方所采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远洋服务自8月15日公告拟收购红星物业后,39个交易日区间股价跌幅-25.33%,截至10月10日收盘,远洋服务的市盈率(TTM)从8月15日的5.01倍再降至3.72倍,总市值从26.88缩水至11.84亿港元。
资本市场用脚投票,丝毫不给这家混合所有制公司留面子。
以3.7倍左右的市盈率收购9.2倍市盈率的公司,用低估值打高估值,这在物业上市公司并购史上算是头一单。
对于远洋服务这单“奉命行事”的收购行动,董事会给出的理由是,收购为公司提供了宝贵机会,可将红星物业已建立的物业管理业务与其现有业务整合,使远洋服务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新的地区市场,扩大运营规模、市场份额及地理覆盖范围,并加强区域优势及平衡区域布局。
根据公告披露,截至9月28日,红星物业在中国的京津冀区域、环渤海区域、华东区域、华南区域、华中及华西区域提供物业管理服务,合约建筑面积约为2600万平方米,涵盖98个住宅项目及21个非住宅项目。(在管建筑面积约为1390万平方米,涵盖48个住宅项目及13个非住宅项目;储备建筑面积约为1210万平方米,涵盖50个住宅项目及8个非住宅项目。)
这单并购如果安排在上半年,可能会合时宜一些。拖延到下半年则显得仓促,授人以柄、落人口实。
交割前清仓式分红
公告还披露,目标公司(原红星物业)拟在交割前向当时股东宣派不超过人民币6000万元的股息。
不超过6000万元的分红基本能把2020-2021两年的净利润瓜分完。
交割前清仓式分红倒也不少见,比如万物云上市前的3年均实施大比例的分红,2019-2021三个年度共派息41亿元,几乎清空了3年净利润。
原红星物业这笔分红,则把钱留给了远洋集团,“净身出户”嫁入远洋服务。
对于远洋集团来说,由于红星物业的物业管理业务为根据收购重庆企发股权(载于远洋集团控股日期为2021年7月18日的公告)而收购的权益的一部分,因此这单业务没有单独和可区分的历史收购成本。
而对于远洋服务来说,这更像是一次匆忙的救场,代价不菲。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物股通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